当前位置: 首页 > news >正文

BpBinder与PPBinder调用过程——Android开发Binder IPC通信技术

在Android系统中,进程间通信(IPC)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。Android系统通过Binder IPC机制实现进程间通信,而Binder IPC通信技术则是Android系统中最为重要的进程间通信技术之一。本文将介绍Binder IPC通信技术的原理,并详细解析BpBinder与PPBinder调用过程的使用以及注意事项。

一、Binder IPC通信技术原理:

Binder IPC通信技术是Android系统中的一种高效的跨进程通信技术,它通过Binder驱动提供的底层机制来实现进程间的通信。Binder IPC通信技术的原理如下:

  1. Binder驱动: Binder驱动是Binder IPC通信技术的核心,它是一个位于内核空间的模块,负责处理进程间的通信请求。Binder驱动提供了一组系统调用接口,用于创建、注册、查找和销毁Binder对象,以及处理进程间的通信请求。
  2. Binder对象: 在Binder IPC通信技术中,进程间通信的基本单位是Binder对象。每个Binder对象都有一个唯一的标识符,称为Binder引用。Binder对象可以是服务端的Binder对象,也可以是客户端的Binder对象。服务端的Binder对象负责提供某种服务,而客户端的Binder对象则负责调用服务端提供的服务。
  3. Binder通信机制: 在Binder IPC通信技术中,通信的过程可以简单描述为以下几个步骤: (1)服务端创建Binder对象,并将其注册到Binder驱动中。 (2)客户端通过Binder引用找到服务端的Binder对象。 (3)客户端通过服务端的Binder对象调用相应的服务。 (4)服务端接收到客户端的调用请求,并处理请求。 (5)服务端将处理结果返回给客户端。

二、BpBinder与PPBinder调用过程:

BpBinder和PPBinder是Binder IPC通信技术中的两个重要的概念。BpBinder是客户端的Binder代理对象,用于向服务端发送调用请求;PPBinder是服务端的Binder代理对象,用于接收客户端的调用请求并处理。

  1. BpBinder调用过程: (1)客户端通过Binder引用找到服务端的Binder对象。 (2)客户端通过BpBinder的代理方法向服务端发送调用请求。 (3)BpBinder将调用请求封装成一个Parcel对象,并通过Binder驱动将Parcel对象发送给服务端。 (4)服务端的PPBinder接收到Parcel对象后,将其解析成调用请求,并调用相应的服务。 (5)服务端将处理结果封装成Parcel对象,并通过Binder驱动将Parcel对象发送给客户端。 (6)BpBinder接收到Parcel对象后,将其解析成处理结果,并返回给客户端。
  2. PPBinder调用过程:

(1)服务端创建一个继承自Binder类的子类,并重写其onTransact()方法。在该方法中,服务端根据接收到的调用请求进行相应的处理,并将处理结果封装成Parcel对象返回给客户端。 (2)服务端将创建的Binder对象注册到Binder驱动中,以便客户端能够通过Binder引用找到该Binder对象。 (3)客户端通过Binder引用找到服务端的Binder对象。 (4)客户端通过BpBinder的代理方法向服务端发送调用请求。 (5)BpBinder将调用请求封装成一个Parcel对象,并通过Binder驱动将Parcel对象发送给服务端。 (6)服务端的PPBinder接收到Parcel对象后,将其解析成调用请求,并调用相应的服务。 (7)服务端将处理结果封装成Parcel对象,并通过Binder驱动将Parcel对象发送给客户端。 (8)BpBinder接收到Parcel对象后,将其解析成处理结果,并返回给客户端。

三、BpBinder与PPBinder实战解析

在使用BpBinder与PPBinder进行调用过程时,需要注意以下几点:

  1. 使用BpBinder与PPBinder进行调用过程时,需要保证服务端的Binder对象已经注册到Binder驱动中,并且客户端能够通过Binder引用找到该Binder对象。
  2. BpBinder是客户端的Binder代理对象,可以通过其代理方法向服务端发送调用请求。在使用BpBinder进行调用时,需要注意传递的参数类型和顺序与服务端的方法定义保持一致。
  3. PPBinder是服务端的Binder代理对象,用于接收客户端的调用请求并处理。在使用PPBinder进行调用时,需要重写onTransact()方法,并根据接收到的调用请求进行相应的处理。
  4. 在调用过程中,BpBinder将调用请求封装成Parcel对象,并通过Binder驱动将Parcel对象发送给服务端。而PPBinder接收到Parcel对象后,将其解析成调用请求,并调用相应的服务。因此,需要确保调用请求和处理结果都能够正确地封装成Parcel对象,并且Parcel对象能够正确地在客户端和服务端之间进行传输。
  5. 在BpBinder与PPBinder调用过程中,需要注意处理异常情况。例如,当服务端无法处理客户端的调用请求时,需要抛出相应的异常并返回给客户端。

示例代码如下:

服务端代码:

public class MyService extends Service {private final Binder mBinder = new MyBinder();
​private class MyBinder extends Binder {@Overrideprotected boolean onTransact(int code, Parcel data, Parcel reply, int flags) throws RemoteException {switch (code) {case 1: // 调用请求的标识符                    int arg1 = data.readInt(); // 解析调用请求的参数                    int result = processRequest(arg1); // 处理调用请求                    reply.writeInt(result); // 将处理结果封装成Parcel对象返回给客户端                    return true;default:return super.onTransact(code, data, reply, flags);}}}private int processRequest(int arg1) {// 处理调用请求的逻辑 return arg1 * 2;}@Nullable@Overridepublic IBinder onBind(Intent intent) {return mBinder;}
}
​
客户端代码:
```javapublic class MyClientActivity extends Activity {private IService mService;
​private ServiceConnection mConnection = new ServiceConnection() {@Overridepublic void onServiceConnected(ComponentName componentName, IBinder iBinder) {mService = IService.Stub.asInterface(iBinder);}
​@Overridepublic void onServiceDisconnected(ComponentName componentName) {mService = null;}};
​@Override    protected void onCreate(Bundle savedInstanceState) {super.onCreate(savedInstanceState);setContentView(R.layout.activity_main);
​Intent intent = new Intent(this, MyService.class);bindService(intent, mConnection, BIND_AUTO_CREATE);
​// 调用服务端的方法try {int result = mService.processRequest(10);Log.d(TAG, "Result: " + result);} catch (RemoteException e) {e.printStackTrace();}}
​@Overrideprotected void onDestroy() {super.onDestroy();unbindService(mConnection);}
}

本文主要解析在Android开发的Binder IPC通信中的重要技术点,BpBinder与PPBinder调用过程解析,更多有关Android开发技术,深入了解Binder技术可以参考《Binder手册》点击可查看详细类目。

注意事项:

  1. 在服务端的MyBinder类中,需要重写onTransact()方法,并根据接收到的调用请求进行相应的处理。在示例代码中,我们通过code参数来判断调用请求的标识符,然后解析调用请求的参数,并调用processRequest()方法处理请求。
  2. 在客户端的ServiceConnection中,我们通过asInterface()方法将IBinder对象转换为IService对象,以便我们可以调用服务端的方法。
  3. 在客户端的onCreate()方法中,我们先绑定服务端的Service,然后通过mService对象调用服务端的processRequest()方法,并打印处理结果。

总结:

本文介绍了Binder IPC通信技术的原理,并详细解析了BpBinder与PPBinder调用过程的使用和注意事项。通过使用BpBinder和PPBinder,我们可以实现跨进程通信,并且可以方便地调用服务端的方法。在使用过程中,需要注意注册Binder对象、传递参数、处理异常等细节。Binder IPC通信技术是Android系统中非常重要的进程间通信技术,对于实现跨进程通信和提高系统性能具有重要意义。

http://www.lryc.cn/news/115209.html

相关文章:

  • 篇十五:模板方法模式:固定算法的步骤
  • web-ssrf
  • 【HarmonyOS】【续集】实现从视频提取音频并保存到pcm文件功能(API6 Java)
  • MySQL为什么要使用 B+Tree 作为索引结构?
  • Three.js阴影
  • VSCode Remote-SSH (Windows)
  • 现代C++中的从头开始深度学习【1/8】:基础知识
  • Jwt(Json web token)——使用token的权限验证方法 用户+角色+权限表设计 SpringBoot项目应用
  • SpringWeb项目核心功能总结
  • Django------信号
  • HTML5 中新增了哪些表单元素?
  • [考研机试] KY20 完数VS盈数 清华大学复试上机题 C++实现
  • re学习(30)攻防世界-hackme(代码复原2)
  • Go Windows下开发环境配置(图文)
  • 【人工智能概述】python妙用 __str__()
  • android kernel移植5-RK3568
  • C++——string类介绍
  • 教雅川学缠论07-中枢实战众泰汽车000980
  • REDIS主从配置
  • 【测试】软件测试工具JMeter简单用法
  • 五个授权关键,为智能驾驶量产赋能
  • 【代码随想录-Leetcode第三题:977. 有序数组的平方】
  • [运维|中间件] Apache APISIX Dashboard部署(持续踩坑更新。。。)
  • Vue中watch监听属性新旧值相同问题解决方案
  • awk案例练习
  • Debian 12.1 正式发布
  • neo4j清空数据库
  • SpringBoot整合Mybatis-Plus
  • 在langchain中使用自定义example selector
  • pytest常用执行参数详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