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耘•学社」耘少年第五期学能突破导师制领袖特训营,圆满落幕
作者 | 耘•学社 耘家
当最后一条蓝丝带系上少年们的手腕,训练营的天空下悄然生长出50颗领袖的种子。他们曾以为“领导”只是站在人群前的演讲,却在这里触摸到真正的领袖内核......
“听我说”到“听你说”:营地里没有“个人英雄主义”的舞台。在那些需要紧密配合的挑战中,孩子们经历了从七嘴八舌到静心倾听的转变。这背后,是导师们智慧的引导。当小组争论陷入僵局,辅导老师们会轻柔地引导,让孩子们瞬间看清沟通的“堵点”在哪里, 同学们学会了蹲下来问伙伴:“你觉得这样分工行不行?” —— 懂得倾听与尊重,是导师们点亮的智慧明灯。
“记不住”到“有办法”:营地里没有枯燥的背诵。孩子们在林增祥导师的带领下,进行充满趣味的“头脑风暴”,像玩拼图一样学习“整理知识”的窍门。那个总说“记性差”的孩子,兴奋地展示他画的“知识地图” —— 当学习变成探索,天赋自然被点亮。
“我不行”变成“试试看”:面对陌生的挑战,孩子们最初常常退缩。但在团队鼓励和导师引导下,一次次尝试、失败、再尝试。当那个曾因怕失败而拒绝参与的男孩,最终在伙伴的欢呼声中成功完成任务,这份突破自我的狂喜,是自信最坚实的基石。营地最大的魔力,是让孩子们相信“我能行”。
“怕困难”到“找方法”:在解决复杂任务的过程中,孩子们不再轻易说“这太难了”。他们学会了观察、讨论、拆解问题、尝试不同策略。 —— 这种面对困难积极思考、主动寻求解决方案的态度,是未来学习路上最宝贵的财富。
“身体累”激发“心劲儿”:那些需要体能和意志力的活动,让孩子们在精疲力竭的边缘,触摸到了自己的“超能力”。胳膊酸得抬不起来,但听到大家喊加油,又觉得能再撑一会儿,这种在极限中迸发的韧性和团队精神,迁移到学习中,就是面对难题时那股“不放弃”的狠劲儿。身体的磨砺,锻造了心灵的韧性。
“被照顾者”成了“小管家”:最让助教老师们欣慰的,是孩子们悄然萌生的“主人翁”意识。看到签到台的笔快没水了,会有孩子默默换上新的;活动结束,不用提醒就有人主动收拾散落的物资;甚至发现小伙伴情绪低落,会有“小天使”悄悄递上鼓励的纸条。这些细小的、自发的行动,远比奖杯更能证明:责任的种子,已在他们心中悄然生根。
是终点,是另一段旅程的起点
夕阳的余晖洒在营地上,孩子们依依惜别。他们的行囊里,除了换洗衣物,还悄悄塞进了:
磨出薄茧却更有力的双手,
敢于直视对方眼睛说话的勇气,
懂得倾听与协作的心,
对父母那份更柔软的理解,
面对困难时“我再试试”的倔强,
还有那一张张写满祝福和秘密的“小纸条”…
最好的教育成果,不是我们教会了他们什么,而是点燃了他们心中的火种,让他们相信自己能发光,也愿意去照亮身边的人。
成长是场马拉松,这8天,汇聚了李政阳导师的家庭教育智慧、汤澄澄导师的体能开发密码、萧坤导师的沟通心法、王大龙导师的身心成长研究、林增祥博士后导师的思维训练体系、金贺导师的意志锤炼,以及魏力老师、郭美玲老师2位总教练+张俊艳老师、陈则臣老师、袁燕老师、司晓熙老师4位小组辅导老师全天候的温暖守护。我们倾尽所学所能,只为在孩子心中:
种一颗责任的种子(团队担当)
搭一座沟通的桥梁(亲子理解)
点一盏自信的明灯(学习突破)
我们深知,短短8天无法塑造一个完美的孩子。耘少年训练营所做的,是为孩子们打开一扇窗,让他们看到自身蕴藏的无限可能;是播下一颗种子,让关于责任、沟通、勇气与方法的意识在心田萌芽;是搭起一座桥,让亲子之间流淌的爱意更加顺畅。
亲爱的耘少年们,带着这份夏日馈赠的勇气、温暖与智慧,勇敢地去书写你们更广阔的篇章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