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AU、MAU、UV:谁是最有参考价值的活跃指标?
独立访客 UV,何为“独立”?
UV(Unique Visitor),即独立访客,是所有活跃类指标的基础。它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概念,早在互联网诞生之初,就有了网站的独立访客概念。
我们从 App 和 Web 两类产品来讲 UV “独立”的界定。
1.App 产品的独立访客
App 产品的独立访客的界定相对容易和清晰,一般而言是通过设备和用户标识符来进行,即同一个设备(设备 ID、IMEI、UUID 等)就是一个独立访客,同一个用户标识符(手机号、用户名等)也是一个独立访客。
问题来了,用户如果更换手机呢?假设你用的是华为手机,平时会看看今日头条,那么对于今日头条你就是一个独立访客;可是过两天你把手机换成了小米,这时候今日头条还会把你算作一个新的独立访客吗?
答案是不一定,有三种情况:
-
产品已有用户标识符,用户更换手机,若未登录,则独立访客 +1;
-
产品已有用户标识符,用户更换手机,若登录,则为独立访客不变;
-
产品没有用户标识符,用户更换手机,则独立访客 +1。
这里的“已有用户标识符”,意为你已经用手机号、微信号、邮箱号等账号注册过该产品。
说白了,就是能识别出你的账号,那么独立访客就不变;若不能,就会将你视为另一个独立访客,则独立访客 +1。
2.Web 产品的独立访客
Web 产品界定独立访客的核心逻辑是基于 Session、浏览器标识等方式。
Session,又称会话。
当用户打开 Web 页面,也就是创建了一个 Session 会话。如果用户在接下来 30 分钟内没有任何动作,此次会话自动结束,此时对于这个 Web 页面,将计作一次独立访客。
浏览器标识,稍微复杂一点,分为是否独立浏览内核和浏览器代理,这里不做详述,直接说几种情况。
-
如果在一个浏览器中打开 5 个 A 网站,对于 A 网站是几个独立访客呢?
这要看浏览器的标签页配置,是否为独立内核访问。如果是独立内核访问,则为 5;否则为 1。
-
如果在电脑上打开两个浏览器,分别打开 A 网站,对于 A 网站是几个独立访客呢?
这取决于网站对于独立访客的计算逻辑。如果不做任何计算,那么独立访客就是 2;如果按照 IP 地址计算,那么独立访客就是 1。
想一想:如果一屋子 10 个人连接同一个 WiFi 访问 A 网站,那么独立访客又是多少呢?
这个问题非常大的现实意义。对于 Web 产品而言,不像 App 产品可以获取很多比较能够标识用户的数据,所以基本上都是通过浏览器标识、Session 以及 IP 地址这三种数据来计算网站的独立访客。
DAU,每日活跃用户
DAU,众所周知是每日活跃用户,那么什么是活跃呢?
其实活跃这两个字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,因为活跃的范畴实在是太大了,目前常用的活跃口径有:
-
基于单一指标:启动 App、登录 App、点击某一功能。
-
基于多个指标:打开 App 后且停留时长超过 5 秒。
【问题 1】
与刚刚独立访问 UV 指标类似的逻辑,我们再分析一个问题:我有两台手机,今天分别打开产品 X,那么产品 X 的 DAU 是多少?1 还是 2?
答案同样是不一定,回答这个问题前需要明确产品 X 的 DAU 口径:
-
如果 DAU 口径是启动 App 的设备数,那么产品 X 的 DAU 就是 2;
-
如果 DAU 口径是启动 App 的用户数,那么产品 X 的 DAU 就是 1。
【问题 2】
再深入一点:我有两台手机,今天分别打开产品 X,在手机 A 上打开产品后立刻就退出了,在手机 B 上还用了一会儿,那么产品 X 的 DAU 是多少?1 还 2?
答案同样也是不一定,回答这个问题前,仍需要明确产品 X 的 DAU 口径:
-
如果 DAU 口径是启动 App 的设备数,那么产品 X 的 DAU 就是 2;
-
如果 DAU 口径是启动 App 的用户数,那么产品 X 的 DAU 就是 1;
-
如果 DAU 口径是启动 App 且停留超过 2 秒的设备数,那么产品 X 的 DAU 就是1;
-
如果 DAU 口径是启动 App 且停留超过 2 秒的用户数,那么产品 X 的 DAU 就是1。
【问题 3】
继续深入一点:我有两台手机,今天分别打开产品 X,在手机 A 上未登录使用,在手机 B 上登录后使用,那么产品 X 的 DAU 是多少?1 还是 2?
答案同样是不一定,回答这个问题前,仍需要明确产品 X 的 DAU 口径:
-
如果未做用户同一化,且 DAU 口径是启动 App 的设备数,那么产品 X 的 DAU 就是 2;
-
如果未做用户同一化,且 DAU 口径是启动 App 的用户数,那么产品 X 的 DAU 就是 2;
-
如果已做用户同一化,且 DAU 口径是启动 App 的设备数,那么产品 X 的 DAU 就是 2;
-
如果已做用户同一化,且 DAU 口径是启动 App 的用户数,那么产品 X 的 DAU 就是 1。
那么到底应该以设备数还是用户数作为 DAU 口径呢?这取决于你的产品特征。
-
以设备数作为 DAU 口径的场景,一般集中在渠道运营中使用。因为渠道运营主要负责拉新获客,新流量首次启动产品时并未注册用户,所以以设备数来反映拉新效果。
此外,还有一类产品也主要以设备数作为 DAU 口径,那就是工具类、服务类产品,例如健身 App、各类手环 App、导航 App 等。用户无须注册即可使用大部分功能,即使登录也仅仅是方便记录一些用户产生的历史数据。 -
以用户数作为 DAU 口径的场景,一般集中在必须注册才能使用核心服务,或必须注册才能使用 100% 服务的产品中。这些产品非常关心用户的账号信息,并且后续的功能和服务也与用户的账号信息息息相关,例如社交类、电商类产品,基本上不登录、不注册就不能完成核心业务流程,例如无法购买、无法加好友等。
MAU,每月活跃用户
MAU 常见于工具类、服务类产品,业务上一般认为用户在一个完整自然月中至少使用产品一次,即可计入 MAU。
MAU 有以下几个特点:
-
考察 MAU 的产品,按自然月为 30 来计算,至少有 1/30 的概率可以接触并营销用户。
-
由于营销概率很低,故考察 MAU 的产品,其用户终身价值较高,或用户贡献的客单价较高,或用户的黏性较高。
例如几乎所有的银行信用卡 App 都只考察 MAU,原因在于这类产品的用户都是该银行信用卡的用户,一般会持卡约 3~5 年,甚至更久,并且在持卡期间用户的收入贡献一般在万元级别,远高于其他互联网产品。 -
由于 MAU 考察的周期是自然月,所以针对 MAU 的营销活动周期都很长,一般为 2~3 周,甚至更久。
考察每月活跃用户,是因为希望用户能够每月都打开产品,不要求培养用户使用习惯,因为一个月至少来一次实在难以和用户习惯联系起来。
通常是基于用户的强需求来承载每月的活跃用户,大部分都是“非我莫属、独此一家”的功能或服务。比如,运营商的话费查询和充值、信用卡的还款分期等均属此类。
除了 MAU、DAU,每日使用时长和每日打开频次也是典型的活跃类指标,那么这四者间有什么关系呢?
MAU、DAU、每日使用时长、每日打开频次的关系
在刚刚提到,你需要根据自己产品的发展阶段和情况,来选用活跃指标。那么这四者分别代表了怎样的发展情况呢?它们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?
1.当 MAU 运营到极致时,就会变为 DAU
此时活跃类指标看起来是时间维度的缩减,但是从 MAU 到 DAU 的变化,会带来用户运营体系的完全改变。这意味着之前的用户低频需求场景变为了用户的高频需求场景,不仅需要资源和时间转换用户习惯,更需要从运营体系上做出根本性变革。
例如,运营商和金融产品,绝大多数是属于 MAU 的范畴,为了从 MAU 提升到 DAU,他们无一例外地加入了 DAU 专属场景,包括内容资讯、签到、打卡等,并在 MAU 场景和 DAU 场景的相互协调和联动做出了巨大的投入。
2.当 DAU 运营到极致时,就会变为“每日使用时长”
当产品已不满足用户每天只来一次,而是希望每次用户打开产品,都尽可能地延长使用时长时,就会以“每日使用时长”作为活跃指标。
因为用户在产品上的使用时长越长,就越有机会去触达和营销用户。
很明显,一个单日使用时长为 5 分钟的产品,和一个单日使用时长为 75 分钟的产品,两者能从用户身上完成转化的概率对比,显然后者优势更大。
当从 DAU 转为“使用时长”时,产品要增加很多特殊场景。以内容分发产品为例,就不再是基于时间线来分发,而是基于算法来分发,力图让用户“刷不完”;原本图文类内容就要增加短视频、长视频或直播类,能够“杀时间”的场景。
3.当“使用时长”运营到极致,就会变为“每日打开频次”
当产品不满足用户每天都是用 75 分钟,而是希望用户能够一天内多次使用产品时,就会以“使用频次”作为活跃指标。
使用频次的提升,同样意味着能够触达和营销用户的概率增加,但难度也在增加。
从“使用时长”到“使用频次”指标的转变,需要考量用户在脱离产品场景的情况下,选择合适的触达方式和触达渠道来引导用户打开产品,并避免对用户造成频繁打扰,这个难度非常高。
所以很多时候还会借助品牌营销、外部合作方、营造爆点等来提升用户单日使用频次,那么怎么做呢?想做到在脱离产品场景的情况下,又不打扰用户,有什么有趣的打法吗?
这个也是我们产品运营最头疼的问题。因为想提升使用频次,最常用的就是通过 PUSH 来吸引用户回来,只要用户离开 App,或者检测到 App 进入后台休眠,就马上下发 PUSH 把用户召回来,但这样会严重影响用户体验。
以 UC 头条为例,PUSH 的下发有严格限制,24 小时内最多下发 6 条,相邻 2 条之间至少间隔 4 小时,紧急的 PUSH 必须走绿色通道才能下发,以及下发时必须分客群下发,绝大多数情况严禁全量下发。
所以,为了保证用户体验,在用户脱离产品后,我们会通过其他有趣的方式来提升用户使用频次。
-
品牌营销。在产品场景外,在合作品牌的场景中去触达用户,吸引用户回到产品。最常见的场景就是在咖啡厅、餐厅等的收银台通常会有银行类 App 的二维码,例如“扫码领 100 减 20 优惠券即刻使用”。这样就在第三方品牌的场景中达到自己产品的露出,以提升使用频次的效果了。
-
外部合作方。这类方式也就是做产品投放,将自己产品在其他产品中露出,可以设置钩子策略吸引用户,也可以仅仅是做展示。我们常讲的社交化传播就属此类,在各个社交平台通过内容、广告等形式来露出我们的产品,并吸引用户打开使用以提升使用频次。
-
营造爆点。这类方式是通过内容运营来推爆点出来。内容爆点一旦出来,马上跟进产品的核心服务或者价值主张。可以参详支付宝或微信的例子,基本上每次有一丁点大的新功能出来,全网都能看到各种“微信终于更新这个功能了”之类的内容,用户也基本上会马上打开微信去找这个新功能。这种方法的成本很低,是非常有效提升产品使用频次的好办法。
最后,我将以上四类指标的运营难度和资源需求汇总为下表,可供你参考:
关于“活跃”,两种特殊情况的界定
1.闪退算不算活跃?
对于 App 而言,闪退是不可避免的糟糕场景。那么对于活跃来说,App 发生闪退是否会计入活跃呢?
技术上,闪退会计入活跃,因为用户确实启动了 App,只是在启动过程中出现某种错误导致正常启动流程被中断;但是业务上,闪退不是正常的业务流程,所以应当考察成功启动 App 的用户量。
所以,对于产品同学而言,在 App 每次发新版本,以及操作系统升级时,都需要重点关注活跃指标的变化,来判断其过程中是否发生了闪退等异常情况。
2.后台唤醒和调起?
那么,后台唤醒和被其他应用静默调起算不算活跃呢?
在 Android 系统中,有一个有趣的特性,叫作 Service,即后台服务。它能够支持以无 UI 界面的形式在后台静默运行,同时也支持被其他事件在后台唤醒和调起。当 Service 被调起时,可以监听用户行为,并向后台发送数据。
所以,后台唤醒和被其他应用静默调起时可以计入活跃。
很多互联网的产品都属于同一个企业,通常也会借助这种方式来在各个 App 间共享数据,目的就是提升用户体验,以及提升活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