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article >正文

Bug 背后的隐藏剧情

Bug 背后的隐藏剧情

flyfish

1. 「bug」:70多年前那只被拍进史书的飞蛾

故事原型:1947年哈佛实验室的「昆虫命案」

1947年的计算机长啥样?像一间教室那么大,塞满了几万根继电器(类似老式开关),运行时咔嗒声能吵死人。当时美国海军女程序员格蕾丝·霍珀(后来成了「COBOL语言之母」)正在调试Mark II计算机,突然发现程序算着算着就罢工了。团队拆开机箱找了俩小时,最后在继电器缝隙里捏出一只被电焦的飞蛾(moth)——这只倒霉虫子的翅膀卡在了电路里,导致开关失灵。

霍珀把飞蛾贴在工作日志本上,旁边用铅笔写了句:「First actual case of bug being found」(首次发现真·虫子导致故障),还在下方画了个箭头标「就是这货!」。这页日志现在被收藏在史密森尼博物馆,成了计算机界的「罪证标本」。

为啥现在写代码错了也叫「bug」?

早期计算机全是机械零件,虫子、灰尘卡进去是家常便饭(比如1945年就有工程师记录过「甲虫导致故障」)。但霍珀团队第一次把「虫子」和「故障」直接挂钩,还发明了「debug」这个词(把虫子弄出来)。后来程序里的逻辑错误(比如该加1写成减1)也被叫做「bug」——就像煮面忘关火算「做饭bug」,本质都是「本该正常的事被幺蛾子干扰了」。

2. 「debug」和「debugging」:程序员的「找虫」和「马拉松」

举个生活例子秒懂:
  • debug:好比自行车漏气,找到轮胎上的破洞并补上,这个「找洞+补洞」的动作就是debug。
  • debugging:是从发现车胎瘪了,到拆轮子、涂肥皂水找漏点、补胎、打气、装回轮子的一整套流程——程序员对着屏幕敲代码、查日志、改逻辑、反复测试的全过程,就叫debugging。
程序员的真实debug日常:

比如手机APP点「下单」按钮没反应。程序员要干这些事:

  1. 打开代码看是不是按钮链接写错了;
  2. 查数据库是不是没存订单数据;
  3. 测试不同手机型号会不会适配问题(比如安卓机显示正常,苹果机按钮位置跑偏)。

3. spam(垃圾邮件):被喜剧小品「诅咒」的午餐肉

  • 1970年喜剧团的「洗脑攻击」:英国Monty Python喜剧团有个经典小品:一群维京人围坐在餐桌前,不顾旁人对话,扯着嗓子反复唱「SPAM! SPAM! SPAM! Lovely SPAM! Wonderful SPAM!」(SPAM是美国午餐肉品牌)。观众被吵到崩溃,这场景成了「无脑重复信息」的代名词。
  • 1994年律师的「广告炸弹」:俩美国律师为了帮移民事务所拉生意,用脚本给2万多个新闻组群发邮件,标题全是「美国移民法改革!」。当时互联网还没广告过滤,用户打开邮箱全是这种垃圾,气得把「SPAM」和「广告」划等号。后来连午餐肉公司想注册「spam.com」都被拒,因为法院说这词已经成了「垃圾代名词」。

4. cookie(网页小饼干):网景程序员的「偷懒发明」

  • 1994年的「懒人需求」:网景浏览器刚推出时,用户逛网店加购物车得反复登录,程序员Lou Montulli嫌麻烦,想找个办法让电脑「记住」用户。他联想到去餐厅吃饭时,服务员会给顾客一张带桌号的小饼干当凭证(比如吃完结账,饼干上写着「3号桌」),于是发明了「HTTP cookie」——本质是网站存在电脑里的小纸条,记着「选了什么商品」「登录状态」。
  • 后来的「隐私风波」:比如逛完内衣店,下次打开网页就看到内衣广告——这就是cookie在偷偷记录的浏览历史。2018年欧盟忍不了,出台GDPR法规,要求网站必须弹窗问用户「能不能存cookie」,现在上网看到的「同意隐私政策」弹窗,全是这事儿的后遗症。

5. hacker(黑客):从「校园捣蛋鬼」到「网络蝙蝠侠」

  • 1960年代MIT的「叛逆少年」:MIT校园里有群理工科学生,闲着没事就「黑」学校系统:把校园时钟改成「23:59」让老师以为要下课,用打印机打出全校师生的恶搞名单。他们把这种「用技术搞创意恶作剧」叫「hacking」,自己叫「hacker」(黑客),信条是「打破规则才能懂规则」。
  • 被电影「带跑偏」的词义:1983年电影《战争游戏》里,高中生黑客误闯军方系统差点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,从此媒体把hacker等同于「搞破坏的坏人」。但真正的hacker分两种:
    • 「白帽子」:比如帮银行找漏洞的安全专家,拿工资的「合法黑客」;
    • 「黑帽子」:偷数据卖钱的坏人,正确叫法是「cracker」(骇客)。

6. virus(病毒):从科幻小说爬进现实的「电子怪物」

  • 1975年小说里的「预言」:科幻作家John Brunner在《震荡骑手》里写了个程序叫「tapeworm」(绦虫),能偷偷复制自己、感染其他程序,就像生物绦虫在肠道里繁殖。8年后,科学家Fred Cohen在论文里首次提出「计算机病毒」概念,还在苹果II电脑上做了实验:写了个程序,只要运行就会复制到其他文件里——这就是病毒的原型。
  • 1988年「差点搞崩互联网」的大学生:康奈尔大学研究生Robert Morris想测试网络安全,写了个「蠕虫」程序(能自己在电脑间传播的病毒)。结果程序失控,3小时内感染了6000多台主机(占当时互联网10%),NASA、国防部的电脑全瘫痪。他最后被罚款1万美元,成了美国第一个因「电脑犯罪」坐牢的人(虽然只坐了3天)。

7. bootstrap(自举程序):程序界的「自我拉扯魔法」

  • 一句不可能的俗语:老话说「无法拽着自己的鞋带把自己提起来」,但程序能做到!电脑开机时,最底层的BIOS程序会先自己启动(就像人先睁开眼),然后加载操作系统(像坐起来穿衣服),这个「自己启动自己」的过程就叫「bootstrap」。
  • 前端框架的「借力打力」:2011年Twitter工程师开发了Bootstrap框架,目的是让新手快速搭网站——就像bootstrap帮程序「自己启动」,这个框架帮开发者「用几行代码启动一个漂亮的网站」,所以名字沿用了「自举」的隐喻。
http://www.lryc.cn/news/2395805.html

相关文章:

  • Golang | 搜索哨兵-对接分布式gRPC服务
  • 智慧充电桩数字化管理平台:环境监测与动态数据可视化技术有哪些作用?
  • debian12.9或ubuntu,vagrant离线安装插件vagrant-libvirt
  • 家政小程序开发,开启便捷生活新篇章
  • C++ 重载(Overload)、重写(Override)、隐藏(Hiding) 的区别
  • 李臻20242817_安全文件传输系统项目报告_第14周
  • 20250531MATLAB三维绘图
  • 深入理解C#异步编程:原理、实践与最佳方案
  • 基于千帆大模型的AI体检报告解读系统实战:使用OSS与PDFBox实现PDF内容识别
  • Redis缓存落地总结
  • Spring,SpringMVC,SpringBoot
  • npm、pnpm、yarn使用以及区别
  • flutter加载dll 报错问题
  • 数据分析学习笔记——A/B测试
  • 【python深度学习】Day 41 简单CNN
  • 基于RK3568/RK3588/全志H3/飞腾芯片/音视频通话程序/语音对讲/视频对讲/实时性好/极低延迟
  • 解决 Win11 睡眠后黑屏无法唤醒的问题
  • [ElasticSearch] RestAPI
  • Linux中的shell脚本
  • dvwa3——CSRF
  • 【学习笔记】Transformer
  • 欢乐熊大话蓝牙知识12:用 BLE 打造家庭 IoT 网络的三种方式
  • 02.上帝之心算法用GPU计算提速50倍
  • MES管理系统:Java+Vue,含源码与文档,实现生产过程实时监控、调度与优化,提升制造企业效能
  • LeetCode算法题 (搜索二维矩阵)Day18!!!C/C++
  • VectorStore 组件深入学习与检索方法
  • HackMyVM-First
  • 30V/150A MOSFET 150N03在无人机驱动动力系统中的性能边界与热设计挑战
  • 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之数据资源目录
  • 跨平台浏览器集成库JxBrowser 支持 Chrome 扩展程序,高效赋能 Java 桌面应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