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article >正文

STM32架构解析

在嵌入式开发领域,STM32作为广泛应用的Cortex-M系列微控制器,常常被问及一个基础而深刻的问题:STM32是哈佛结构,还是冯·诺依曼结构?这个问题看似简单,却涉及到计算机架构发展的历史、理论与现实的融合。

一、计算体系结构基础:冯·诺依曼 vs 哈佛

1.1 冯·诺依曼结构的特性
冯·诺依曼(Von Neumann)结构,又称普林斯顿结构,是最早的通用计算模型之一。其主要特征是程序指令和数据存储于统一的内存空间,通过单一的数据总线进行访问。这种结构使得硬件设计简化,但也引发了“冯·诺依曼瓶颈”问题——指令和数据无法同时被访问,限制了系统吞吐量。

代表性架构包括Intel 8086、x86系列处理器、以及ARM7等老一代微控制器。

1.2 哈佛结构的演进
哈佛结构起源于哈佛大学Mark I计算机,其核心思想是将指令和数据存储在分离的内存空间,并通过独立的总线进行访问。这种结构在理论上解决了冯·诺依曼瓶颈,使CPU可以在一个时钟周期内同时取指和取数,显著提升了执行效率。

哈佛结构在数字信号处理器(DSP)中尤为常见,例如TI的C6000系列、ADI的SHARC系列,也体现在Cortex-A9以前的大部分ARM内核中。

二、STM32的核心架构特点

http://www.lryc.cn/news/2392697.html

相关文章:

  • 在线政治采购系统架构构建指南
  • UHF RFID无源标签的芯片供电原理
  • 【NLP入门系列一】NLP概述和独热编码
  • 洛谷习题V^V
  • Wireshark 在 macOS 上使用及问题解决
  • 不同电脑同一个网络ip地址一样吗?如何更改
  • Qt使用智能指针
  • 微软 Azure AI Foundry(国际版)十大重要更新
  • Realsense D435i 使用说明
  • PostgreSQL如何更新和删除表数据
  • 【leetcode】704. 二分查找
  • Golang | 运用分布式搜索引擎实现视频搜索业务
  • 针对Helsinki-NLP/opus-mt-zh-en模型进行双向互翻的微调
  • 【笔记】Trae+Andrioid Studio+Kotlin开发安卓WebView应用
  • Github 2025-05-30Java开源项目日报Top10
  • Github上一些使用技巧(缩写、Issue的Highlight)自用
  • TextIn OCR Frontend前端开源组件库发布!
  • GitLens 教学(学习更新中)
  • C#中数据绑定的简单例子
  • VR 技术在农业领域或许是一抹新曙光​
  • 【JVM】Java程序运行时数据区
  • NVIDIA英伟达describe-anything软件本地电脑安装部署完整教程
  • 计算机视觉入门:OpenCV与YOLO目标检测
  • Java 中的 ThreadLocal 详解:从基础到源码
  • (二)开启深度学习动手之旅:先筑牢预备知识根基
  • Spring Boot3.4.1 集成redis
  • 【Prometheus+Grafana实战:搭建监控系统(含告警配置)】
  • 操作系统原理第9章 磁盘存储器管理 重点内容
  • 一文速通Python并行计算:11 Python多进程编程-进程之间的数据安全传输-基于队列和管道
  • LangChain-Tool和Agent结合智谱AI大模型应用实例2